五一长假中,投资界传来一个重磅消息,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宣布退休。巴菲特表示他将在今年辞去伯克希尔•哈撒韦CEO之位。
这对全球投资领域无疑是一个分水岭式事件,有他的投资界和没有他的投资界截然不同。巴菲特的遗产是什么?在一个变动的世界,年轻人还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股神的再见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宣布退休的时机是股东大会结尾。
他对着镜头,告诉所有股东和观众甚至全世界,他今年退休,接班人对此并不知情,董事会也不知道。可以说,大家都一视同仁地后知后觉,干脆,透明,直接。这是说再见的典范,再见是最体面的告别。
巴菲特的退休决定看似意外,也是情理之中,毕竟接班人也指定多年。他已经94岁,自从搭档芒格离开后,巴菲特独自主持股东大会时,总让人感受到一丝落寞。大家都很怀念他们两人之间的精彩互动。尽管巴菲特依然精力充沛、机智过人,但人们还是不禁怀念起芒格。
两人相识多年,一直互相扶持。巴菲特曾经说,芒格让自己认知从“黑猩猩”进化到了“人类”。而事实上,芒格的事业也是在认识巴菲特之后才迅速起飞。他们彼此成就,互相成就。
与芒格同行,可以说巴菲特诸多人生抉择又一个精彩决定。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人们常说,人生最重要的三个抉择,即你在哪里,和谁生活在一起,从事什么行业,在哪里生活。巴菲特的一生也在回应这些决策。他有两段婚姻,也尝试过投资之外其他行业,但最终选择了投资,并一直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奥马哈这样的小城。
这是他人生中非常关键的选择。某种意义上,他的成功也源于此,即相信复利或者说时间的力量。美国之所以成为20世纪的“美国世纪”,正是因为它一直维持着正增长,尽管年化增长率只有看似不起眼的2%多一点,但是日积月累,只要方向正确,其实速度快慢只是一时现象。
时间的力量让一切变得可信。巴菲特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决策的重要性。明智的人会洞察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无非是三件:和谁在一起、从事什么行业、在哪里生活。这些决策往往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
滚雪球的人生
巴菲特为什么那么成功?这么多年来,很多人思考并且追寻巴菲特的成长,试图从中找出财富的密码。其实,这些研究,不少都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倒是巴菲特授权的传记《滚雪球》更为平实,从中你可以看到,巴菲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巴菲特从小并非天赋异禀,他只是个内向的小孩,能花几小时沉迷在火车模型目录中。比较突出的是,他在幼儿园时的爱好和兴趣就围绕着数字打转。在游戏和教堂中的思考倒是使得他明白,概率很重要,四周到处都存在可以计算概率的事物,“关键就在于收集信息,你能够找到多少是多少,尽你所能。”
说白了,巴菲特的人生,就是朴实多过戏剧性,确实就是普通美国人心灵史——比如喜欢可乐,支持给富人加税,除了用私人飞机,很多时候你从外表看没有发现他有多特别。
巴菲特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面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找到正确的雪地,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这应该是来自巴菲特9岁时候顿悟,当时他和妹妹伯蒂在院子里玩雪,他把雪揉成一个雪球,变大之后,在地上慢慢地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更大,越来越大。某种意义上,滚雪球这句话就是表示找到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信时间的力量,这其实和比尔•盖茨的名言“ 做你所爱,爱你所做”精神上有些类似,难怪两人会成为忘年交。
具体到巴菲特身上,他的长处就在于发现自己投资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价值投资,然后足够长寿。其实,巴菲特所谓滚雪球,是真正做时间的朋友,滚雪球并不仅仅指赚钱,认知世界、结交朋友也是一样。
价值投资的意义
就投资而言,巴菲特胜在持续。
在60年内,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一家纺织品公司变为一家超过万亿投资公司。其市值增长了超过5.5万倍,折算一下,年复合回报率接近20%。对比之下,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总回报率为390倍。
换个角度,仅仅从业绩而言,巴菲特并不足以成为毫无争议的股神,尤其对比很多回报惊人的对冲基金公司。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也并不炫目复杂,甚至不少人认为巴菲特属于运气好,典型如《反脆弱》作者塔勒布,就觉得巴菲特不过是一个随机致富的傻瓜。
更不用说,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近年并非没有迭代压力。从2000年之后,巴菲特的年化回报率不到10%,寸中持有大量现金和短期国债,巴菲特也曾感叹目前符合价值投资的便宜好公司不多。其继承人格雷格•阿贝尔如何在保持公司传统下继续维持高业绩,并不容易。
然而,巴菲特的伟大,在于开创弘扬的价值投资理念,为投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维度。他引入了时间维度的审慎思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以及对长期投资的坚定信念。本质上,价值投资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哪怕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即投资便宜的好公司并且长期持有。
细究投资理论核心,其实内核并不艰深。按照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的解释,“投资的本质就是寻找标错赔率的赌局。寻找获胜几率是二分之一,赔率是一赔三的马。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知道赔率是不是标错了。这就是价值投资。”
也正因此,价值投资最关键减少错误,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做事,坚守能力圈。然而,行知合一本身不易,价值投资实践起来却异常困难,因为你需要克服内心的贪婪和恐惧。
如果说人性中有光明和黑暗两面,那么巴菲特和他的价值投资理念,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光明的一面。他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获得正反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才是巴菲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本质上,巴菲特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道成肉身。不少人常常以为资本主义不讲道德,其实市场经济恰恰是建构基于信用基础之上的陌生人合作机制。
教堂与赌场
因为巴菲特的高龄和即将退休,2025股东大会在不少人眼中,成为最后一次聆听巴菲特的时刻。在各种提问,关税和美国相关问题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此,巴菲特的答案一如既往展示其温厚底色,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和远见。
一方面,巴菲特特别强调:贸易不应该被当作武器。巴菲特指出,“我们应该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我们应该做我们最擅长的事,他们也应该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贸易越多越好。”
巴菲特认为,平衡的贸易对世界有利。和关税问题类似,巴菲特对这个世界很多看法,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的理念。问题在于,自由主义向所有人承诺了一个光明的前途,但现实却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依靠希望来获得认可,但不能仅仅依赖希望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税实际上是美国保守主义对自由主义乐观主义的一种反击。他们希望通过更硬核、更冷酷的现实博弈,来应对这个不断撕裂且他们认为不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保守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于美国都很重要。
也正因此,当被问及对美国是悲观还是乐观,巴菲特依旧看好美国。他甚至承认,一生中最幸运的一天是他出生的那一天,因为他出生在美国。他说,美国经历过经济大衰退,经历过世界大战与原子弹的研制,直到今天他依旧不会灰心。他甚至不惜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他还停留在子宫里,他会一直谈判,直到能够在美国出生。
确实,巴菲特的幸运,其实很大程度基于他出生在20世纪的美国,而且足够长寿,能够完整享受美国世纪的成长与荣光。这其实回应了我们之前讨论人生决策问题,即“基因彩票”无可避免,你出生在哪里确实很重要。
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将美国资本主义比作一个大教堂和赌场的结合体。“美国的资本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是一座宏伟大教堂的结合体,这座大教堂创造了一个世界上从未见过的经济体系,同时它旁边还附带着一个巨大的赌场。诱惑非常大,尤其是现在,诱惑就是走进那家赌场。”他认为是一个有趣的制度,一方面,在教堂中,人们设计能为三亿多人口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系统,这种规模在历史上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人们也在赌场中玩得不亦乐乎,关键在于,赌场要能够供奉教堂,但不能让赌场吞噬教堂。
这个比喻有不同解读。我认为,这个比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基于信仰的市场机制,二是基于投机或创新的发展动力。无论是称之为投机还是投资,资本主义的创新动力本质上都是即创造又破坏。这种创新可能会冲击原有的社会体制,但如果引导得当,它反而能让整个市场机制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信用的市场机制和基于破坏的创新,这两点其实很符合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双轮驱动。如果只看到其中一面,就会忽视另一面的重要性。巴菲特之所以能在投资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部分也因此他洞悉了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后,他选择了最合适的切入点,并且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巴菲特的比喻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教堂的赌场将是毫无人性的黑暗之地,而没有赌场的教堂则会失去其光彩和荣耀。虽然巴菲特已经离开了,但他留下的思考依然深远。
巴菲特在离开时,当然能够预见到美国的分歧与撕裂,不过,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每个人必然是在各自利益与观点的指引下,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与立场,彼此博弈不休。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敢为天下后。”这也是巴菲特信徒段永平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在纷扰的世界中,我们不必急于表态,退后一步,反而能看到更多新的东西。
总之,巴菲特的人生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生。他的离开让投资界失色不少。他本身既是教堂里最虔诚的赌徒,也是赌场里最成功的信徒。他的存在,既是教堂的荣耀,也是赌场的灵魂。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读者微信xujin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