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由婚外情所引发的舆情让北京协和医学院意外卷入到了风暴之中。
事情的缘起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一名肖姓医生和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博士毕业生董小姐私情暴露,在挖掘此事细节过程中,董小姐被发现本科毕业于美国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2019年曾就读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项目。
这个试点班的前4年是指在国内外大学完成4年本科学习,本科学习不限专业,后面的4年则是指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根据这个学制安排,董小姐用4年时间学成并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现在做医院规培生。
这一细节公布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片哗然。在大众印象中,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为8年制,学成后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算是比较快可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的做法了。如果走医学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4年路径,拿到博士学位则需要11-12年之久。董小姐只用了4年时间学医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其路径之短引发了争议,并为此延展到对其家世挖掘、博士论文水平以及就读和做规培生是否存在寻租质疑等等。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在国内享有盛誉。这所学校有比较深的美式医学教育渊源。191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参与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其学制参考了美国医学院培养模式,早期校长也多是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
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保持原有的临床医学8年制学制的基础上,推出“4+4”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试点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重启了美式医生培养方式。作为国内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培养创新并无不妥,同时其所推出试点班模式其实在美国已经有百余年成熟的运作历程,也曾在该校创办早期进行了推行。
和中国学生本科可以直接学医不同的是,本科阶段在美国是不能学医的。这一传统由来已久。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上可以查询到,首任校长麦克林(任期为1916-1920年)本科是就读芝加哥大学,获得理学士,本科毕业后考入医学院学医,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四任校长胡恒德(任期为1920-1928年,1938-1942年)本科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哲学学位,后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三任校长刘瑞恒(任期为1929-1938年)为担任校长一职的首位中国人,他在1909年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医,4年学成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试点班首次尝试招收推免生。2019年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从2025年“4+4”试点班招生简章可以看到,试点班总招生45人,分春秋两个招生批次。春季班只从国内37所大学当中最多招录25人,这37所大学都是985院校,只有东北大学和湖南大学这两所985院校没有列入其中。秋季班有15所中国大学和175所国外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参加选拔,其中15所中国大学包含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等6所港台地区的大学。
我没有查到试点班的就读学生最终各占多少,但从招生简章来看,国内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数量应该会超过国外大学毕业生。
春秋季班的招生流程和要求基本一致,初试为材料审核,对学生本科期间有要求修读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人文社会类学科等课程,并要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复试有校内组织的标准化入学考试,其中生物学、化学以及大学基础数理概念占到考试内容70%。
从材料审核要求可以看到,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虽然名义上对本科所学专业没有要求,但对所学的学分课程则有明确的要求,这点和美国医学院录取要求是比较类似的。这也是有意报考美国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倾向于学习生物或者化学专业的原因所在。从复试笔试内容和方式来看,很类似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即 “美国医学研究生院入学考试”。
仔细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招生简章,会发现招生要求不低。在招生生源上,只招国内外名校本科毕业生,也有类似美国的MCAT考试。如果说差异点的话,则是“4+4”试点班的学费十分便宜,一年8000/10000元,和美国医学院年学费动辄五六万美金形成天囊之别。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培养和招录模式在中国属于创新,但在美国其实已经推行了上百年之久,既然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同时协和对招录也有比较细致和严格的规定,但为何还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深入研究会发现,中美大学人才选拔机制不同,也是中美大学招生的底层逻辑各异。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的招生有统一考试和统一招录,高考考多少分则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就读什么样的大学以及选择哪方面的专业。但美国的大学实行申请制度,虽然也有标化考试,但这不是决定学生是否会被录取得决定性因素,大学录取还兼顾考虑到学生个性匹配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美国大学申请在中国被戏称为“玄学”。
美国名校基本上是私立大学,其招生具有自主权,会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而在长期的招生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些模式也有很多的不公,但为社会所接受和了解。
美国大学医学院招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比如本科不能学医,本科毕业后要参加MCAT考试,获得博士学位有三次考试,获得博士学位后还有几年实习期,而要专科执业还会有相应的考试。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也参考了这种运作模式,比如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在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末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采取严格的分流机制,考核不合格者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而董小姐博士论文被质疑比较水,其实这也是美国医生培养模式影子。美国医学博士并不需要博士论文,也不需要通过论文答辩,主要是临床专业学习程度,虽然也是博士,但和其他领域博士侧重做学术研究不太一样。
正是因为在美国学医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家庭的学生比较难支持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家境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会去选择就读。而医生丰厚的收入则可以回报其投入,使得学医在美国成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这种情况在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也是类似,像香港DSE状元多选择去香港大学医学院就读。
但这种在美国成熟的医生培养模式一旦在中国实施,则会碰到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中国做医生的门槛并没有美国这么高,而收入也没有美国医生高。为此,做医生在中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机会均等,并没有像美国那样主要固化在中产阶层中。但美式医生培养模式在中国推行,尤其是可以招收国外大学本科毕业生,则很容易挑动社会敏感神经。海归如果有机会获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机会,往往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其因在于被视为借助了家庭资源进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其他学生尤其是寒门子弟不公平。
中国的大学招生是强调公平和公正,对在招生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寻租行为会深恶痛绝。协和这次在社会上之所以会有比较大的争议性在于,一是董小姐为何只需要学习4年就可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二是董小姐所毕业的巴纳德学院是否符合准入门槛,三是董小姐在规培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并为此引发出是否存在寻租的质疑。
董小姐只需要学习4年就可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从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设置和运作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这么短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且本科并非医学专业出身,颠覆了社会对医生培养所熟知的体系认知,进而引发争议与质疑。
巴纳德学院和藤校哥伦比亚大学是两所不同的大学,但国内常会把巴纳德学院当成哥大的一个学院。如果单从大学排名来看,董小姐在2019年并不具备报考协和“4+4”试点班资格。而其本科专业为经济学,也是被质疑的另一个原因。
不过,作为国内顶级医学高等学府,我相信北京协和医学院应该还是会有底线,会按照招生要求来进行招生。不过很遗憾的是,我们到现在并没有看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针对这些质疑做出说明。
教育公平和公正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高压线,教育部对涉及到教育公平和公正政策出台和执行相当谨慎。比如2020年-2022年因疫情原因,国内有6所中外合作大学进行了本科阶段的自主招生,拿到国外大学offer的学生可以申请就读,俗称为offer置换。2022年4月份,教育部批准了这6所大学可以继续执行这个政策到2025年,但2023年和2024年均没有进行过自主招生,2025年大概率也不会执行。
这项在国际化学校当中颇受欢迎的政策,但为何会没有执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育公平的压力,就读国内大学和拿到国内大学本科毕业证必须要参加高考这条红线不能逾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国内首创了8年临床医学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18年推出“4+4”试点班,是国内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个模式参考了美国医生培养模式,但缺乏美国的基础,在中国自然会碰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中国没有统一的医学标化考试,如何有效规避寻租空间等系列问题。董小姐这次被质疑则是很典型的案例。
我无意去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洗白,也不认可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观点。协和这次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深层次原因是教育变革引发的潜在不公所带来的愤慨与顾虑。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推出还不到10年,存在问题和瑕疵很正常,寄予今后能够加以完善,但并不希望因噎废食,直接取消试点班,这样会削弱中国教育界创新和变革的动力,进而让教育缺乏活力而僵化。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肖经栋,宜校创始人。责编邮箱:yilin.yuan@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