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们有充分的意愿与美国达成协议来恢复对美国的出口增长。
在美国方面,尽管关税大战中,美国经济也显示出足够的韧性,就业率保持高位,传说中的衰退依然没有到来。
但是,美国特朗普政府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高关税推高美国通胀(如消费品价格飙升),引发国内民众抗议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其试图通过关税缓解财政危机(36万亿美元债务压力)和重塑制造业的诉求难以实现。
而且,美国对华进口依赖集中于各类日常消费品(如服装、家具、运动品、电子产品等等),短期内难以替代,关税成本或最终由美消费者承担。
若通胀持续高企,叠加股市、债市动荡(30年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则倒逼美国调整政策,迫使美国部分豁免关税与重启谈判。
于是就有了中美双方在瑞士的高级别会面并迅速达成大幅降低双方关税的共识。
那么,贸易大战正式告终了?我认为下结论为时过早了。
前面提到的通过“对等关税”实现全球“规则重构”的终极目标实现之前,特朗普的折腾不会终止,而美国与各国的关税谈判与博弈依然在继续,今后一段时间,市场依然会面临各种的不确定。
三、关税战的新常态下我们如何配置资产?
尽管今后我们依然要面对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反复打压与折腾,但中国经济的产业链完整性及政策调控空间为市场提供支撑,具体可通过降本增效和技术升级稳定供给端;同时,也启动了货币政策降准降息、财政赤字率进一步提升等措施为经济托底。
因此我认为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进程在经历曲折后还会继续。投资人依然应该继续坚持配置中国资产以把握机会。
除了科技自主与产业升级等投资赛道面临政策红利外,消费刚需、医疗健康、保险养老医疗保健等行业的优秀者也因有社会刚性需求的支持而在未来有稳定的盈利预期。这些建立在14亿人口大市场内需基础上的行业,不会受来自外部的关税大战直接冲击,行业中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的上市公司更能抵御风浪。国内消费行业的龙头都在A股,而医疗健康、保险养老等公司一般都在A股却与港股两地上市,不过在港股的价格要比在A股低得多,性价比高才是硬道理。以价值投资为原则,投资人是应该是知道该如何选的了。
说到消费,我认为无论如何需要提一下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国粹”---白酒。以A股上市的名牌白酒 “五粮液”公司为例:4年前股价330多元,投资人们当时说是难得的稀缺投资品而去积极抢购,今天这家公司股价130元(4月底的价格),而且4年间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了差不多一倍。投资人们反而避之则吉。
近期,我利用周末时间在上海财经大学为金融硕士班讲授《资产管理实务》课程,就与学生们一起分析该公司的投资逻辑:公司在4月底的市值是5100亿,目前公司账上现金1400亿左右,几乎无负债,也就是说如果有5100亿就把公司整个买下,马上回收了现金1400亿,剩下的3700亿靠公司每年利润获取回报,2024年报中披露净利润318亿。即使今后业绩不增长,11年就回本。还白赚了一只永远下蛋的金鸡。同学们认同逻辑,但也提醒我,现在大家说年轻人不喝白酒了!
有趣的是,周末刚刚给同学们讲完最后一课,年轻的同学们邀请我一起参加他们的聚餐。不知不觉地一桌就喝完了两大瓶浓香型白酒。看来,年轻人不喝白酒真就是个典型的伪命题!
事实上,全世界许多主要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人口都在下降,但高端烈酒的销量在这些市场不见减少,以文化同源的日本为例,在失去的二十到三十年里,日本的高端清酒、烧酒生产商依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增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长期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投资人也应该进一步以区域多元化以实现投资风险分散。有哪些市场可以让国内投资人考虑实现投资区域多元化?
首先是美股,美股中的科技巨头曾因中美双方的博弈而股价大幅回调,也为投资人带来了低位参与的好机会。一个月前如果投资人把握机会在低位买入,现在就已经有20%左右的盈利了。仔细关注一下美股科技巨头们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它们近期的营收与利润都能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今后,预期中美之间的博弈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而市场也会继续波动,若有进一步的低位出现,建议果断增加配置并作长期打算。
而中美博弈之中,日本市场与日元是多元化配置的其中一个好选择,股神巴菲特过去几年一直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而且在刚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也再次公开表示长期看好日本的投资。我们就做一回真正的巴菲特先生的追随者好了。知行合一是关键。
总而言之,中美博弈以及全球贸易大战不会轻易消停,不过在博弈中寻找共识以实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互补共存,是大概率事件,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路径。投资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始终应该保持乐观态度,并把握适当时机做好上述多元化资产配置,从而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