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旅行

寻访“玛法达”:那些令世界念念不忘的“童言无忌”

崔莹:这位在西班牙语世界广为人知的“小女孩”,曾代表着一代有思想、有困惑的年轻人,借着一个孩子的天真口吻,她说出了成年人所不敢说、或者说不出口的话。
玛法达的形象在阿根廷、智利、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几乎家喻户晓。在华语世界,她也因为作家三毛的译本《娃娃看天下》而为人所知。

最初,我是在葡萄牙南部小城法鲁“遇见”玛法达(Mafalda)的。那天,一位来自巴西的艺术家在街头展示他手工制作的卡通人物玩偶:有白雪公主、小王子,还有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小女孩。她一头蓬松的黑发,头上别着蝴蝶结,穿着红色小褂,眼神聪慧又倔强。我一下子被她吸引,毫不犹疑地买了一个带回英国。

回家后我开始“做功课”,才知道她就是玛法达——西班牙语世界最著名的小女孩。她的形象在阿根廷,智利、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随处可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家三毛也喜欢她,还将玛法达的故事译为《娃娃看天下》,把它带进华语世界。当我把玩偶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时,一位朋友留言说:“我读高中时很喜欢三毛,买了一套《玛法达的世界》连环漫画。”原来,玛法达早就在我们身边了,只是我第一次认真地“认识”她。

这次来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我的一项重要行程,就是探访玛法达“生活”过的街区,即玛法达的创作者、阿根廷漫画家季诺(Quino,本名Joaquín Salvador Lavado Tejón)的故居所在地。如今,这里有玛法达的雕像,她也正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漫画大道”的起点人物。

出发前,我特地翻开手头那本英文版《玛法达》漫画,重温玛法达那犀利而又充满童趣的世界。玛法达的好友说:“我不知道我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但我知道,我绝不会成为庸庸碌碌人群中的一员。”玛法达听了不禁皱眉:“又一个不想成为庸碌人群中的庸人。”玛法达自言自语道:“今天是母亲节,向所有母亲致以诚挚问候!”紧接着,她又一脸认真地补充:“我要祝贺那些正在辛苦操持家务的妈妈们——她们忙着洗刷、熨衣、做饭……但这并不意味着,也要把你的人生洗得一干二净,把你的志向熨平,把你的个性煎炒成灰,对吧?”

玛法达虽然只是一个六岁的女孩,却聪慧敏感,时常发出带有社会批判意味的问题。她关心政治、反对战争、主张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用童稚的声音质疑成人世界的种种荒谬与虚伪。她的话语常常令人震惊,却又不乏讽刺与智慧。

玛法达最著名的一大喜好是——她不喜欢“喝汤”。这并非单纯的口味偏好,而是季诺赋予的一个象征意义。在玛法达的世界里,汤代表压迫、强制,以及她所反抗的传统与权威。每当被迫喝汤时,玛法达都会表现出激烈的反抗,这像极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姿态。

在家庭关系中,玛法达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也颇具玩味。玛法达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主妇,她专注于收拾家务、照顾家人,安于传统女性角色。而玛法达则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聪明温柔的女性甘于把自己限制在厨房和客厅里。她曾质问母亲:“妈妈,你不觉得当家庭主妇是一种浪费吗?”“你就满足于每天煮饭、洗衣和擦地板?”...玛法达并非不爱母亲,而是不满于当时女性的价值只能体现在家庭中。她代表的是1960年代拉丁美洲中产阶级中,那一代有思想、有困惑、有希望的年轻人。借着一个孩子的天真口吻,玛法达说出了大人不敢说、或者说不出口的话。

按照地图的指引,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特尔莫区(San Telmo)找到了玛法达的雕像。只见,玛法达坐在一张长椅中央,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脸上带着她那标志性的微笑,一幅正凝视着世界、思考某个重大问题的神情。她穿着一袭红色连衣裙,不过裙子的部分红漆已经脱落,露出底下的绿色,仿佛穿了两层裙子。我不禁好奇,这样的搭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她的左右两侧分别站着好友——爱幻想的苏珊娜和实用主义者马诺林。三人都精神抖擞,仿佛随时准备展开一场妙语连珠的对话。

疑惑之际,我走进旁边那家玛法达纪念品店。在那里,一位英文流利、对玛法达如数家珍的阿根廷女孩埃米莉安娜,同时也是这家店的售货员,向我解开了裙子“变色”的秘密。原来,玛法达最初亮相于黑白漫画。季诺从未给她的衣着设定过某种颜色。后来,随着漫画被彩色化、角色进入动画世界,甚至被制作成纪念品,玛法达也变成彩色的了。她的裙子颜色有时是绿色,有时是蓝色,有时是红色……最初,这尊雕像中的玛法达穿的是绿裙子,因为那时“绿色玛法达”很是流行。但几年后,人们觉得红裙子更鲜亮,更能吸引眼球,于是给她换了装。如今,在岁月洗礼下,这两种颜色交相辉映,既展现着玛法达的自由和希望,又展现了她那热烈的生命力。至于季诺本人,他始终不在意玛法达穿什么颜色的裙子。他大概更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玛法达——一个多姿多彩的玛法达。

埃米莉安娜接着告诉我,季诺就住在纪念品店旁边的公寓楼里。我一听大吃一惊,立刻跑出去查看,果然,在公寓门前的墙上,赫然挂着一块白色的牌匾,上面有玛法达的画像,并用西班牙语写着:“玛法达曾在此居住,这位著名角色已被认定为本市文化遗产。由华金•萨尔瓦多•拉瓦多(笔名季诺)创作,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议会敬上,2007年。”原来,这栋位于圣特尔莫区Chile街371号的建筑,正是季诺1960年代居住的地方,而玛法达的漫画,便是在这里诞生的。牌匾上的“玛法达曾在此居住”,既是对漫画角色的纪念,也表现了对创作者本人的致敬。

我抬头仰望这座公寓大楼,只见它外观简洁现代,洋溢着20世纪中期的建筑风格。墙体以浅米黄与灰色为主调,低调朴素。大片玻璃窗和整齐排列的遮雨棚,为这栋建筑增添了些许现代感和生活气息。这样的公寓楼,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十分常见。有趣的是,它和季诺低调的气质出奇地契合。据阿根廷女孩说,在季诺生活于此的那些年里,街坊邻居见他每日出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做什么的,更不会想到,他就是那个让全国人民都喜欢的玛法达的“父亲”。

玛法达的诞生实际上是个偶然。她最初并非为报刊而生,而是一个广告创意的产物。1963年,家电公司Mansfield委托季诺设计一套广告漫画,并要求主角的名字必须以“M”开头。于是,“玛法达”诞生了。除了满足甲方的愿望,这个名字也别有用意。它是1962年阿根廷电影《展示你的风采》(Dar la cara)中的角色,这个名字也令人联想到那位勇敢、坚毅又温柔的意大利公主玛法尔达(Mafalda di Savoia)。不过,这个广告项目最终被搁置,但季诺并却没有放弃玛法达,而是赋予她新生。玛法达首次出现在1964年的阿根廷杂志《Leoplán》中,随后在《Primera Plana》和《Siete Días》杂志连载。很快,这个“不喜欢战争、不喜欢不公、不喜欢专制”的小女孩赢得了读者们的青睐。

有人好奇,季诺的生活圈子里是否真有一个类似的小女孩?季诺回复,玛法达并非以具体的真人为蓝本,而是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精神的化身,是对成人世界感到困惑、对政治怀有质疑、对社会不公的童年之声。他还多次表示,玛法达所说的那些话,“其实是我自己想说的,但如果由一个小女孩来说,大家就会笑出来。”

我在这家玛法达纪念品店看到,玛法达的形象被做成各式各样的纪念品:毛线钩织的玛法达娃娃,带着她标志性的思索与不屑,神韵十足;印有她图案的陶瓷壶与木制杯具,以及印花铁盒与纪念盘,上面写有她的经典格言,例如盘子上写着“¡Basta!”(够了!),呼应她一贯的反抗精神;还有印着她形象的红色马黛茶罐,将她与阿根廷的本地文化紧密连接;商店的墙上还写着“Universo Mafalda”(玛法达宇宙),表明玛法达不仅仅是一个漫画角色,更成为一种思想世界和文化符号的象征。我忍不住买下了一个玛法达坐在长椅上的卡通玩偶,想着她正好可以和我在葡萄牙淘到的那只“玛法达”作伴。

热情好客的埃米莉安娜告诉我,这个玩偶还原的是街头雕像最初的样子。那时,玛法达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神情专注。直到几年后,人们为她添上好朋友,让她不再孤单。埃米莉安娜又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玛法达的朋友们……玛法达的魅力不仅来自她本人犀利而敏感的性格,还来自她身边的那群各具特色、鲜明有趣的朋友们。

他们是:一边幻想当超级英雄,一边被数学作业打败的小书呆子菲利普;天天做着结婚梦,嘴巴毒得像胡椒粉,却总不忘带点阶级偏见的苏珊娜;从小就把算盘当玩具,把利润挂在嘴边的小商人马诺林;个子最小,声音最大,一点就炸的小火药桶自由;还有总喜欢含着奶嘴,思维奇特的吉也……他们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把1960年代阿根廷的社会矛盾、文化碰撞、家庭观念等淋漓尽致呈现出来的社会观察家。

1973年6月,季诺正式停止了《玛法达》的创作。起初他对外解释说,是为了避免自我重复。然而在多年后,他坦言,拉丁美洲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才是他停笔的真正原因:“如果我继续画下去,他们早就把我枪毙了。”玛法达的漫画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胡安•庇隆重返阿根廷、阿根廷革命、切•格瓦拉的年代、冷战格局、古巴革命、非洲的去殖民化,以及学生与工人运动等重大事件。这种强烈的政治性使得《玛法达》在多个独裁政权下被查禁。埃米莉安娜有点严肃地告诉我:“如果玛法达是个活生生的孩子,她在那个年代一定早被抓走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不禁心头一颤,幸亏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1976年阿根廷发生政变,季诺被迫移居意大利米兰。他继续创作幽默漫画,但再也没有回到玛法达和她的小伙伴们的世界中。然而,在一些重要时刻,玛法达又出现了。1977年,她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权利宣言》的插图角色;1986年,应西班牙政府委托,季诺用她来向公众解释《教育权有机法》。如今,玛法达将会以全新形式回归。奥斯卡奖得主、阿根廷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拉从小就是玛法尔达的粉丝,他正筹拍玛法达的动画片,预计今年在Netflix上线。他说,他的目标是:“让那些没有和玛法尔达一起长大的新一代人重新认识她……把她的机智和敏锐带给今天在数字平台上成长的孩子们”。

埃米莉安娜问我从哪里来,怎么会知道玛法达?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中国台湾有位女作家叫三毛,她和一个西班牙男孩荷西相爱了。1973年,他们在非洲的一个沙漠小镇结婚,并在那里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有一天,荷西在沙漠中的一家小文具店里,无意中买到了一本漫画,就是《玛法达》。三毛一看就喜欢上了,决定要把它翻译成中文。那段时间,他们俩几乎没怎么出门,天天窝在家里翻译。每天晚饭后,他们关掉屋里的大部分灯,只留下一盏桌上的小台灯,在温柔的灯影下干活,一连翻译了好几个月。1976年,《玛法达》的中文版《娃娃看天下》开始在《联合报》的副刊连载。没多久,台北的远流出版社将其结集出版。不幸的是,1979年,荷西在潜水时意外身亡。第二年,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套书。三毛在新版序言中表示,这本书是“作为荷西与我的一个纪念”。后来,《玛法达》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文读者认识,而这些读者中,大多数也是因为喜欢三毛,才认识了玛法达和她的那帮小伙伴的。

埃米莉安娜向我表示感谢。她告诉我,她隐约听说过有这么一回事,但没有想到这是真的。她想了解关于三毛的更多的故事。

玛法达和三毛一样,她们都在用孩子的眼睛看这个复杂的世界。并且,她们都不太“乖”——玛法达总在质疑世界的运作,三毛也总在对生活的框架说“不”。而且她们都很幽默,玛法达的那种讽刺让人笑中带思,三毛的文字也常常让人在轻松里突然一震,好像笑着笑着就想哭了。些许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三毛一眼就喜欢上了玛法达。

走出玛法达纪念品店,我又回到了玛法达的雕像前,却发现这时已经排起了长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等着和玛法达合影。除了马拉多纳和梅西,玛法达大概就是阿根廷最知名的“人物”了。后来,在当地一个艺术品市场,我被一个冰箱贴吸引——玛法达穿着10号球衣,威风凛凛。我忍不住想,如果玛法达自己看到这个冰箱贴,会怎么吐槽呢?

“这是什么奇怪的商品?我现在居然成了冰箱贴?还穿着10号球衣?是谁安排我打球的?我宁愿穿着反战T恤去参加抗议游行!而且,为什么是10号?你们是想把我当成玛法达•马拉多纳吗?拜托,我又不是靠进球赢得尊重的,我靠的是大脑和观点……”这就是玛法达:永远敏锐、机智,一边吐槽现实的荒诞,一边又怀抱着一份永远的理想主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摄影:崔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为什么“记忆”对AI聊天机器人至关重要?

科技公司不断推出新升级,以存储更多用户信息并实现个性化回复

日本坚持与美国达成更好的贸易协议

日本首相石破茂不受欢迎的政府担心,对美让步可能引发选情反弹。
6小时前

美国深海采矿“淘金热”

特朗普推动海底采矿的行政命令鼓励了相关矿业公司,但批评人士称,这门生意会破坏环境且难以赚钱。

内塔尼亚胡沦为特朗普中东之行的旁观者

美国总统中东之行绕过以色列,着眼海湾国家的巨额投资,会见叙利亚领导人并寻求与伊朗缓和关系。

土耳其如何成为欧洲安全的关键

特朗普重置美国盟友关系,以及俄罗斯的威胁,都巩固了土耳其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悄然转变

普京的不妥协态度激怒了特朗普,美国现在认为俄罗斯才是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