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国际法

中国是北极的掠夺者吗?

北极治理研究者邹琪表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法律权利边界远远大于美国参与南海事务,中国并非在争夺美国影响力,而是在供给国际公共品。
2025年4月29日

从自然法到政治自然法(中)——自然法的现代改造

张千帆:传统自然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缺乏确定性和约束力,但这并不表明它没有价值,只是表明传统理论需要改造。
2025年3月27日

从自然法到政治自然法(上)——纪念《战争与和平原理》出版400周年

张千帆:自然法不只是国际法的基础,也是国内法的基础。格劳秀斯关心的自然法直接和战争与和平相关。对于人类生存,没有什么比这重要。
2025年3月19日

南非不顾特朗普施压,誓言推进以色列种族灭绝诉讼案

在美国下令停止援助后,南非外交部长拉莫拉表示,该国“不可能”撤销此案件。
2025年2月12日

中东战事给诺贝尔和平奖蒙上阴影

在《奥斯陆协定》签署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获得提名。
2024年10月10日

以色列因空袭拉法难民营而面临谴责浪潮

以色列空袭造成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大量平民伤亡,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加入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对加沙南部的袭击。
2024年5月28日

南非诉以色列种族灭绝案对国际法院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一爆炸性诉讼被视为对国际司法的考验。
2024年1月23日

内塔尼亚胡:“没有谁”能阻止以色列,包括海牙国际法院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誓言继续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直至完全胜利”。
2024年1月15日

国际法院将开始审理指控以色列实施种族灭绝案

南非提起的这宗具有政治爆炸性的法律诉讼在国际法院开庭。
2024年1月11日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海牙仲裁庭的有利裁决

海牙仲裁庭命令俄罗斯向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支付50亿美元,以弥补该公司在克里米亚的油气资产被没收所造成的损失。
2023年4月14日

气球坠落:美国可能预备起诉中国

王英良:美国在气球议题上的立场可能将是“充分利用,长远打算”,这或将是中美关系在21世纪的重要分水岭。
2023年2月8日

若法规不先行,人类将在太空犯下同样错误

莫登:规范太空勘探和开发的法律落后于企业家的技术和计划,人类应该从地球自然资源开采中吸取教训,实施太空保护措施。
2021年10月6日

“烂尾”的制裁:国际刑事法院面临的“强权者”挑战

金鹿敏、刘毅强: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制裁虽已撤销,但拜登政府与国际刑事法院在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情势调查上的对立或将持续。
2021年5月11日

英国政府承认打算违反国际法以修改脱欧协议

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刘易斯承认,英国政府打算违反国际法、推翻与欧盟签订的脱欧条约中有关北爱尔兰的内容。
2020年9月9日

美国制裁国际刑事法院官员遭到批评

针对国际刑事法院调查美军在阿富汗涉嫌犯战争罪,美国宣布对国际刑事法院高级官员进行制裁,此举受到国际谴责。
2020年9月4日

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人员实施制裁

美国将制裁参与调查或起诉涉嫌战争罪的美国军事人员的国际刑事法院相关人员,包括冻结金融资产和签证限制。
2020年6月12日

喧嚣的“中国赔偿论”会如何发展?

邓聿文:鉴于五个方面的原因,这次“中国赔偿论”只是一次舆论泡沫,不大可能成真。是否成真,关键看美国。
2020年4月21日

MH17坠机案审判,以蛇吞象还是用法治抗拒霸权?

刘毅强:对检察官和支持她的人来说,这场审判是在用司法程序给予每一个罹难者名字背后的个体所应有的尊严。
2020年3月19日

海牙来鸿:亲历昂山素季的“被告时刻”

刘毅强:国际机制、国际法庭真的能在两方大相径庭的立场的拉锯战中对缅甸发挥作用吗?现在预测还为时尚早。
2019年12月19日

中国加入《武器贸易条约》利己利人

兰顺正:《武器贸易条约》可以大大增加恐怖主义或极端势力团体获得常规武器的难度,有利于国际社会集体安全。
2019年9月30日

从联合国到各国行使普遍管辖权:全球问责叙利亚暴行

刘毅强:各种证据充分支持了对罪行的问责和伸张正义的要求。叙利亚会有自己的纽伦堡审判或东京审判时刻吗?
2019年4月19日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共同标准——纪念《世界人权宣言》70周年

龚刃韧:尊重和保障所有人的人权是与每个人都有直接关系的事业,每个人都需关心、争取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
2018年12月10日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南海?

薛力:作为崛起大国,中国有必要跳出南海看南海,制定新的方略,服务于中国崛起为综合性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
2017年6月19日

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决心需要法理支撑

张锋:中方“捕获”行动的瑕疵主要在于,没有完全把竞争规则和国际法规范通过一套有效的战略话语进行阐释和传达。
2016年12月21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