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 见他人之未见
文学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短信登录
微信登录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
用户注册协议
和
隐私权保护政策
,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FT中文网首页
特别报导
“新四大发明”背后的中国浪潮
与FT共进午餐
西门子·智慧城市群
未来生活 未来金融
高端订阅
标准订阅
热门文章
会议活动
市场活动
FT商学院
FT电子书
职业机会
FT商城
日经中文网精选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换脑ReWired
换脑ReWired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文学
关注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寻找博尔赫斯
崔莹:博尔赫斯曾说,“我一直在书写布宜诺斯艾利斯”。我想着这句话,踏上了一段寻找博尔赫斯的旅程。不是朝圣,也不是考据,而是一种带着敬意的靠近。
3天前
读书不觉已春深
郑静:“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待明年。”读书这件事,向来是个难题。
2025年4月30日
从“史太公”看能不能通过ChatGPT、DeepSeek学习中国文史
林原:中国国内网络上有人问:“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学了?”本文给出了该问题的答案——没有白学。
2025年4月30日
齐泽克:“新自由主义”走向终结时的反思与重构
张璐诗:这位75岁的哲学界“不羁巨星”,以戏谑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对于政治现实和流行文化的批判与观察。
2025年4月18日
天文学家称发现迄今最有力地外生命证据
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124光年的一颗行星上发现了微生物活动的迹象。
2025年4月17日
2025国际布克小说奖评审主席:文学是混乱世界的逃生舱
2025年国际布克小说奖最终提名名单出炉,对于入围的五本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马克斯•波特表示,它们就如同为混乱世界所准备的六个逃生舱。
2025年4月11日
麦家:讲故事的人,是从月亮上走下来的
崔莹:在爱丁堡,听这位中国作家讲述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失意、迷失以及对于文字始终不变的信仰。
2025年4月3日
对话冯唐:打好这手牌,过好这一生
当这位以“做成事情”为使命的前职业经理人,遇到了一个消解一切确定性的创业时代,“成事”本身,也变成了一场充满即兴和碰撞的“真人秀”。
2025年3月21日
若即若离的故乡和那片“无用的土地”
崔莹:华裔作家欧大旭的新作《南方》,并没有铺陈戏剧性的高潮,却在细腻之处展开探讨:在巨变时代,是什么在决定着人们的亲疏和进退。
2025年2月28日
英伦传统出版业能否突围经济周期?
张璐诗:当黑胶唱片市场因消费者的情怀和体验而复苏,实体出版市场能否同样迎来回暖之日?
2025年2月21日
简•奥斯汀时代的爱情:关于情感的浪漫与角逐
张璐诗:在她笔下,能读到情感与门第、浪漫与算计的彼此交织,由此呈现的嬉笑怒骂和人情冷暖,时至今日仍然被咀嚼和品味着。
2025年2月14日
Z世代为什么会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2024年,初版于1848年的《白夜》意外地成为了畅销经典文学作品。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焕发了新生?部分答案在于TikTok。
2025年1月3日
纯真博物馆:“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而我却不知道”
崔莹:在这座与帕慕克的小说同名的博物馆中,展品与情节一一对应,它们记述了一个平凡个体的人生故事,也保存了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
2024年12月20日
在摩尔多瓦看普希金的涂鸦
崔莹:享有“俄国文学之父”称号的普希金生前曾流亡摩尔多瓦,如今在俄乌冲突的阴云下,这位诗人在摩尔多瓦的地位又在经历新的沉浮。
2024年11月29日
对话2024布克奖得主萨曼莎•哈维:书写太空旅途中的“乡愁”
张璐诗:小说《轨道》通过宇航员的视角,写出了太空旅行的瑰丽,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近似乡愁的感情:距离地球最远时,却最感到是地球的一份子。
2024年11月22日
崛起的英国盛事——英中双语朗诵比赛
何越:双语朗诵比赛以英中文化为号召力,走出了“华社泡泡”,号召力强,团结力广,将华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英国著名作家等共聚一堂。
2024年11月22日
对话李翊云:我在寻找那种读过之后依然鲜活的书
作为2024年布克奖的评委,李翊云说,她看待一本书的眼光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有些书写即便并不完美,她也会尝试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2024年11月1日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作者:写出那个活生生的人
崔莹:安德烈•艾席蒙关于写作的建议是:不必用复杂的语言去描述原本简单的东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样写出一篇论文,却把读者抹杀得一干二净。
2024年10月25日
韩江:我们一辈子都在向悲伤张开怀抱
张璐诗:数年前,我曾与这位《素食者》的作者有过一次对话,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书写黑暗与绝望,转而去着眼人类的尊严。
2024年11月20日
韩国作家韩江获2024诺贝尔文学奖
53岁的韩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和韩国作家。她获奖之际,国际间对韩国的音乐、电影和文学成就日益欣赏。
2024年10月11日
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魏城:茨威格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欧洲这个“精神故乡”而绝望自杀的。还有一种解释,称茨威格死于对人性的幻灭。
2024年9月20日
《遗弃》:35年的文学传奇
何越:时隔35年,薛忆沩的《遗弃》对当代中国仍有意义。其特别之处是对“权威”的批判,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是典型的精神状态。
2024年9月5日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快步走,就不会那么绝望
崔莹:这位年过八旬、写就《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分享她如何理解乐观和淡定,又怎样看待绝望与刻薄。
2024年8月23日
为何《鸿》入选英国《泰晤士报》最佳前十书籍榜单?
何越:张戎的四本著作雪中送炭,为我架构了从19世纪中叶到1978年的历史框架。故此,“张戎读书会”更深切的意义,是“中国历史读书会”。
2024年8月21日
热门文章
1.
贸易战下中国经济的危与机
2.
中美金融战:王牌在谁手里?
3.
美国国会要求强制25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退市
4.
日本为什么在大拆大建?
5.
印度发动军事打击后,巴基斯坦誓言报复
6.
马斯克黯然离开华盛顿
7.
中美将启动正式贸易谈判
8.
再见,巴菲特
9.
中国歼-10“猛龙”在印巴冲突中首次实战亮相展露锋芒
10.
每周时事分析:没人敢担保普京阅兵安全
1
2
3
4
5
6
››
下一页